2023-08-24 18:27:38 来源 : 长江云
最高级的教育,从正面反馈开始。
最近,一则视频引起了全网热议。
一个14岁的女孩,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自己下厨做了四菜一汤。
(资料图片)
还给妈妈盛了蛋炒饭,放了西柚当作餐后水果。
可当女孩满心期待,能看见妈妈的笑容,听到妈妈夸奖时。
妈妈却冷冰冰地反问道:“我是要表扬你吗?你中午跟我整这么多菜,我们俩怎么吃啊?”
随后妈妈把视频发到网上,发牢骚说:“十四岁女儿做的午餐,十一点给我做好了!我该表扬吗?又要浪费了!”
可评论区一边倒,都在声讨妈妈,心疼女儿。
“如果我有这样的女儿,我都怀疑我是不是上辈子拯救了地球,你竟然舍得去骂她,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荤素搭配地做这样的四菜一汤,去孝敬我老爸老妈。那么这事够我老爸老妈在外面吹一年了。”
教育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指责型父母:他们凡事都会挑刺,只会注意到孩子的错误。
这样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01
有一位妈妈曾向赵玉平教授咨询过一件事。
一天晚上,她正在做家务。
这时正在小卧室学习的孩子走了出来,准备去客厅接水,她看到就随口问了一句:“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简单的一句话,儿子却勃然大怒道:“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烦我,再问我就不写了!以后少管我!”
说完,“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水也没喝。
这位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一句普通问候,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因为孩子拒绝沟通,她向赵玉平教授寻求帮助。
赵玉平在和孩子谈心后,才得到了答案。
原来,这位妈妈每天都问这个问题:作业写完了吗?
儿子如果回答:写完了。
妈妈就会指责:写完了还坐在沙发上发呆愣神,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就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爹在外边辛辛苦苦挣钱,供你上这个学,你对得起谁啊!
他要是回答:没写完。
妈妈同样会指责:没写完不抓紧时间去写啊,就坐在沙发上发呆愣神。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爹在外边辛辛苦苦挣钱,供你上这个学,你对得起谁啊!
孩子做得好或不好,得到的都是妈妈的否定和指责。
当情绪累积到一定临界值,孩子就爆发了。
赵玉平教授给了这位妈妈一个建议:不要用指责和控诉来表达你的关心。
这是许多父母的通病,碰任何问题,只会训斥。
临床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语言虐待”,又叫“隐形精神暴力”。
向孩子输出刻薄或是难听的话语,就是在狠狠伤害孩子。
知乎上的一位匿名答主,曾患有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
她说她的病因,都源于成长中父亲不断地苛责与奚落:
考了90分,她被父亲当着亲戚的面,教育了两个小时;
开家长会老师表扬她认真努力成绩好,父亲就说她都是装出来的;
高考考得很好,父亲说她撞了狗屎运……
利刀割肉伤易愈,恶语伤人恨不消。
孩子跌伤了,磕破了,结疤后就忘了,可是父母用言语留在心头的伤口,却会慢慢溃烂。
02
我赞同《正面管教》的一个观点:
最极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把价值观、社会技能、生活技能教给孩子。
糟糕的情绪、伤人的话,只会产生负能量场。
当我们停止打压和否定,输出温暖和爱,为孩子提供一个正能量场,他们方能茁壮成长。
网友@林小羊,大一入学没多久,新手机就丢了。
来自贵州某个农村的她,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部手机顶得上一家人大半个月的生活费。
可想而知,她内心有多惶恐。
她找同学借了手机,战战兢兢地拨给妈妈,因为害怕责备,一边说丢手机的事,一边抽泣起来。
指责型家长,可能上来就是劈头盖脸地责怪:这么不小心,你知道为了买这手机爸妈得干多少活吗?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真是对不起我们。
可她的母亲却没有半句埋怨,只是安抚她:“人没丢就行,手机丢了就再买一个。”
这件事以后,她无论在外怎么奔波,捅出多大娄子,一想到家,就有一股坚定的力量。
她说,家里未必能提供什么经济支持,却提供了大部分家庭难以提供的精神力量。
遇到问题时一万句“你不好”,都不如一句“没事的”。
教育好孩子,从正面反馈开始。
多说良言,少吐恶语,这样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能量和无限的生长空间。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里有一个叫做李琦的妈妈。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归精英,儿子却是个学渣。
但她不会因为焦虑就向儿子施压。
儿子字写得不好,她没有严厉批评,而是幽默道:“不错,越来越写到格子里去啦。”
看到儿子的解题思路是错误的,她不会不耐烦地指出来,而是让孩子静静思索。
儿子只要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玩游戏,她也不会碎嘴念叨。
儿子喜欢编程,剪视频等等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她没有训斥制止,反而尽可能地为儿子提供支持。
在她鼓励式教育下,学渣儿子不仅成了学校里的商业小能手,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还成了一个在B站拥有近千粉丝的UP主。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站着为他撑腰的家长。
家庭是因,父母是根。
孩子的为人处世,藏着你的言传身教;孩子的阳光自信,你得用善言暖语浇灌。
父母的每一个态度、每一句话都有千钧重的力量。
03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对两千多名青年展开了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59.7%的人认为“打击式”教育,会让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46.5%的人认为会导致性格叛逆,自暴自弃。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
有智慧的父母,都会给孩子肯定与包容。
1. 多点肯定,给孩子价值感。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说:
“指责型人格的人,会让你压抑得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最终活成一个低价值感的人。”
父母口中的每一句指责,都在蚕食孩子的能量。
有一位老艺术家,对独生女儿要求特别严苛。
哪怕女儿已经一路读到了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博士,她依然只会贬低女儿,始终不肯说一句肯定的话。
有一次,她去美国看女儿时,两人再一次吵了起来。
女儿问:“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有办法让你满意?”
她冷漠地回复:“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女儿听罢,翻身就从阳台纵身跃下,没有救回来。
其实,这个老艺术家在外一直以女儿为骄傲。
哪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肯说出赞美的父母。
你对孩子输出鼓励和赞美,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变得越来越优秀。
2. 多点包容,给孩子松弛感。
北大才女李雪琴曾讲到,她小学的班主任坚信“小树不修不直溜”。
她小时候很调皮,所以经常被叫家长。
但是,她的爸爸非但没有批评她,反而替她说话:
“老师,我觉得小树只要不长歪,有点枝丫没有什么问题。”
爸爸的宽容,给了李雪琴一个放松舒适的成长环境。
不允许孩子犯错的父母,养不出有松弛感的孩子。
笑着接受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是给他们预留成长的空间,也是在给他们的心灵松绑。
▽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利用大脑扫描仪,搜集了人们在听到不同语言时产生的核磁共振图像,分析他们脑内的神经变化。
结果发现,当“你好笨”“你真差劲”等指责型词句出现时,会刺激大脑释放大量的皮质醇。
这种激素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抑郁,损害逻辑推理、语言处理、情绪表达等能力。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也认为:言语暴力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
长期处在备受指责的环境中,孩子的大脑会发育为“求存模式”的结构,导致孩子的性格存在缺陷。
因此,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必先修炼好自己,学会从“差评师”转换为“点赞师”。
(来源 洞见 责任编辑 骆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