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 15:10:59 来源 : 极目新闻
老人干农活后突发疾病离世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的儿子也出现同样症状
经诊断母子俩得的都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幕后元凶居然是小小的蜱虫……
(资料图)
母亲被蜱虫叮咬
发现不及时去世
据南京晨报8月17日报道,近日,江苏一名老人在干农活后,突发疾病离世。然而,离奇的事再次发生,在老人病重期间,儿子一直负责照料母亲的生活起居,不久后,儿子也倒下,出现发烧、血小板减少。家人将其送到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最终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其母亲一致。
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池云介绍,去世的这位患者,因为被蜱虫叮咬发现不及时,送到医院时,血小板减少,鼻腔、牙龈出血,已经处于意识欠清状态,检测布尼亚病毒载量每毫升高达10的9次方拷贝。幸运的是,老人儿子由于年轻、身体抵抗力好,加之病毒载量低,经过一周治疗便康复出院。专家表示,蜱虫叮咬带来的疾病,对于医院感染病科的医生们来说,这其实不是新毛病,第二医院每年会接到这样的病例近百例,只是今年来到医院的人相对比较集中,但是大部分还是散发的。
蜱虫伤人不少见
近年多地均有报道
近年,多地均有报道蜱虫伤人事件。
被蜱虫咬伤,浙江一家2人去世,2人危重
都市快报2018年7月曾报道,短短一个月时间,浙江上虞21岁的小伙小王(化名)的外公外婆相继去世,大姨沈女士多脏器衰竭,小王自己也高烧不退。他们发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症:发烧、腹泻、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骤降。
原来,小王的外公是一位河道淤泥清理工,他在清理淤泥边的草丛时,可能不小心被蜱虫咬到没注意,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而没有及时确诊治疗,不幸去世。小王的外婆,因为照顾外公,有亲密接触,也感染上了病毒。
小王和沈女士,可能是在接触和护理病人时,不经意接触了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和分泌物,造成了病毒感染。
护理感染者,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
2022年5月,据澎湃新闻报道,在河南信阳市潢川县,有三位老人都因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而不幸病逝,而他们都曾为一名此前去世的感染者净身。
由于处理尸体而造成的继发感染,也有先例。2018年5月,同样是河南信阳市,也曾发生过一起蜱虫中毒家庭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例确诊后,在住院和死亡期间,共有5名家庭成员参与了护理和遗体处理,其中3人被传染,但好在经过治疗后痊愈。
何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我国发病人数超1.8万例
新型布尼亚病毒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也叫“蜱咬热”“蜱虫病”,每年4月至10月多发,以青壮年居多,是2009年由我国学者首次从蜱虫体内发现并报道的一种新型RNA病毒,可导致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来源和带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虫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过血液接触等进行传播,但人-人传播,潜伏期较蜱咬伤短,症状轻,早期诊治预后良好。该病主要发生于林区、丘陵等地带,多发于春、夏季节,潜伏期可能为1~2周。
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严重时可致死
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要经过1周至2周的潜伏期。然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新型布尼亚病毒
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
尽管被蜱虫叮咬后发病率不高,但专家建议不可忽视防护工作。蜱虫叮咬后如处置不当,可能会把蜱虫口器“遗留”在皮肤里,易感染病毒。
科学做法是发现被蜱虫叮咬后,不可强行将其拔除,应该用2%利多卡因、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等涂抹在蜱虫头部,使其自动松口,然后用镊子等工具轻轻拔出。如果没有上述条件,也可尝试用蚊香熏,使蜱虫松口。拔除蜱虫后的伤口要用碘伏消毒。如果“口器”已留在皮肤里,可手术取出。
近几年,露营、野营十分流行,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出行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被叮咬后注意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有不舒服及时就医。接触患者血性分泌物要严格消毒,减少人际间传播。
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李毅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