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01:36:11 来源 : 腾讯网
图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特约作者|陈方
编辑 |陈弗也
出品|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8月14日晚,一条官方文件截图在网上流传,引发关注的是,该文件首次将整顿医疗乱象的重点扩展到了互联网医疗领域。文件写道,医药企业以支付信息技术服务费、灵活用工报酬等名义,将药品推广、销售返利的费用转到医生的个人账户中。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个现象并不少见。”一位在职医药代表向作者介绍,“不少互联网医疗平台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不过,最近查的严,这种现象少了很多。”
2014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元年”,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喊出了“颠覆传统医疗”的口号。没想到,9年过去了,它们不但没能颠覆传统医疗,反而路子越走越窄。过去几年,“互联网医疗就是卖药”的质疑也不绝于耳,创业先锋们的初心也逐渐被磨平。
更为糟糕的是,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甚至沦为了医疗乱象的隐秘渠道。
“挂上100个号,把钱给到医生”
262万元,这是上述文件提到的一个数据。
根据文件内容,在2020-2022年的三年间,一家中医互联网医疗平台累计向1312名医生支付2911.27万元的“医事服务费”,个别医生在该平台兼职收入竟然达到了262万元。
“医生线上问诊收取服务费,其实是合理的,毕竟人家付出了劳动。”一位从事过药代工作的人士向作者表示。不过,网上问诊应该收费多少,这里面却有很大的门道。
上述文件写道,这位兼职收入高达262万元的医生,收取的“医事服务费”就占药方总费用的51.7%。但是,网上诊疗,没有CT、核磁等检验检查费用,也没有手术操作、医用耗材,有的只是诊疗费和药费。
问诊费用达到总费用的一半以上,这显然超出互联网医疗的应有之义。国家相关规定已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问诊费用进行限制,比如,作者在这家互医平台上看到,一般主任医师的“医事服务费”达到300元,一些高年资的医生“医事服务费”也能达到200元。
除医事服务费外,还有药事服务费,这也是医生的医疗服务费用,按照国家规定,医生不能在互联网医疗平台收取“药事服务费”,只能收互联网复诊费、会诊费等。
一位医药代表向作者揭开了一些高额药事服务费的秘密:“比如,医生开我的药特别多,我就在互医平台上给这个医生挂100个号,不就合理地把钱给到医生了么?”
上述从事过药代工作的人士也向作者介绍:“一些医药企业会选择从医生那买患者信息,就和当年招聘网卖信息差不多。”有了真实的患者信息,虚增网上挂号量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国家很早就对这种行为有所限制。2021年年末,国家卫健委、医保局和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第一条就是“合法按劳取酬,不接受商业提成”,条款中明确提到:严禁接受互联网企业与开处方配药有关的费用。
这条规定限制了医生开方的权利,但是在各种“服务费”的名号下,这条灰色利益通路也被打通。
线上的患者群往往都很大,随着网络销售方式的多样,这些第三方互医平台会更加精准地触及患者,然后通过小程序等方式推广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在医院,医生需要指示患者家属“到医院门口的药店”去买买药,但在线上,只不过是一个弹窗、一个点击而已。
平台亏损,医生兼职却赚百万
在行业鼎盛时期,全国平台型互联网医疗企业达数千家。但直到目前,国内互医行业始终尚未形成合适的盈利模式,大批想要在这个行业里“捞金”的玩家在2017年关停、注销。
自那以后,不少互联网医疗平台在赔钱运作,但这并未阻止市场和资本的热情,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外卖平台都可以对接到医生问诊。
在2018年初举办的“领航者大会暨2018品牌医生年度盛典”上,某在线医疗问诊平台创始人分享了公司当时的业绩数据。其中,引发社会关注的是这个平台对医生的“奖励”:2017年,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接诊的医生,最高收入达到139万元。
平台公布这个数字,是想要吸引更多的医生加入。聚拢了更多医生,平台才有和药企商谈的基础,医生是部分互医平台最珍贵的资源。
而对于药企来说,只要医生能多开出他们的产品,无论是在平台上还是线下,对他们都是价值。药企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将利益输送给医生,比如,部分医院隐瞒药品加价幅度,通过平台获取经销商返利。
从两票制到药品集中采购、医保目录一年一更新,医疗政策在不断围堵药企的销售费用,目的只有一个:减少流通中的加价,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
互医平台的出现,本是为了方便患者就诊,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部分平台变了形:为了保持业务流水,拉来更多的医生和患者,他们走向了反面,成为药企销售费用的一个隐秘通道。
主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显然更为规范,大浪淘沙,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也会被逐一清理。这一轮医疗反腐,互医平台这个角落也已经被关注到,其实是件好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