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3 02:01:15 来源 : 中国日报网
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梦
在兵团,如今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一头扎进广袤的田野,追寻自己的“田园梦”,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展现新作为,让团场连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资料图片)
李乐、俞树玲
6月13日,十三师红星一场三连职工裴海廷在大棚内采摘蘑菇。 李乐 摄
6月13日一大早,十三师红星一场三连职工裴海廷就来到大棚里采摘蘑菇。 “大棚里的3万多袋菌棒每天能产出几百斤蘑菇。”前一天熬夜忙到凌晨,今天一大早又来到大棚里采摘蘑菇,“连轴转”让裴海廷的嗓音有些沙哑,“别看现在效益不错,起初我的蘑菇种植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2017年,裴海廷决定转行种植大棚蘑菇。“咱也没啥经验,种蘑菇能行不?”裴海廷的妻子赵亮心里没底。“先干了再说,只有种了才知道行不行。”裴海廷说。
多年经营蔬菜批发的经历让裴海廷明白,实干才是硬道理,还没开始就退缩,绝对不行。不懂种植技术,不知道怎么管理,裴海廷就在干中学,摸着石头过河。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头一年,裴海廷种植的平菇,伞盖小,身子细长,被人说:“形如鹰爪的蘑菇,能好吃吗?”对此,裴海廷笑笑没说话,转身继续埋头研究种植技术。
“蘑菇生长对空气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要求,大棚内温度需要保持在32摄氏度以下,最佳生长温度为26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0%至80%。棚内温度如果长时间在32摄氏度以上,菌丝就会生长缓慢,甚至会出现烧袋现象。”如今,对于种植蘑菇的各种要求,裴海廷了如指掌。为了节约种植成本,裴海廷和赵亮天天“泡”在大棚里,管理和采收的活都是自己干。
“你看这些菌棒上的绑绳,每一根都是我亲手绑的。”看着3万多袋菌棒长势正盛,赵亮也很高兴,只要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今年,我们租了连队新建的大棚,目前经营的品种除了常见的平菇,还有400多袋玉皇菇和红平菇,这两个种类主要用于游客采摘,我们正在逐步进行推广介绍。”裴海廷说。
一朵朵可爱的蘑菇撑起了裴海廷家的“致富伞”。他说,好收益离不开团场和连队的支持,更离不开这些年发展良好的大环境。
一直以来,红星一场立足城郊区位优势,依托三连“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金字招牌的影响力和新星高科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引领效应,发展城郊生态休闲农业经济,进一步拓宽了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
裴海廷期待着今年的采摘游旺季,希望自家的蘑菇棚能迎来众多的采摘游客。“今后,我计划种植黑木耳,并推广菌棒家用栽培技术,拓宽增收路。”对于未来,裴海廷信心满满。
王碧望的“田园梦”
卢小超
6月11日,十二师五一农场大棚种植户王碧望在查看草莓长势。 卢小超 摄
6月11日,位于十二师五一农场的十二师农科所大棚内,鲜亮饱满的颗颗草莓,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游客们欢笑着,尽情地采摘品尝着芳香多汁的“水果皇后”。看着眼前的美好景象和游客们的笑脸,大棚种植户王碧望嘴角、眼中都是笑意,他说:“我正在向梦想一步步靠近。”
王碧望的梦想是什么?
2016年,王碧望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学习的专业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学的这个专业,就想在这个行业里发展,我的梦想就是打造一个种植各类水果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王碧望心怀着梦想回到新疆。
刚毕业步入社会,王碧望想先找一份设施农业相关的工作,学经验、攒资金,可现实却让追梦的人碰了壁。“当时的大棚大多是农民自己种植,除非自己承包大棚,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王碧望说,刚毕业时“囊中羞涩”,只能先“求温饱”。
那些年,王碧望在社会上、生活里磨砺着,也成长着。但无论时光流转、境遇如何,他始终心心念念着自己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的梦想。
现实会让追梦的人碰壁,却不会让坚持梦想的人一直碰壁。
2022年7月,王碧望在十二师农科所的支持下,承包了农科所试验田里的两个温室大棚,利用农科所推行的技术,培育草莓苗,通过无土栽培模式,打造了草莓种植基地。“农科所给我免去了温室租金和水电费用,我只需要承担暖气费和前期投资。”说起十二师农科所给予的支持,王碧望心怀感激、连声道谢。
育苗、移栽、管理……日日精心抚育,日日欢欣期盼,出苗了、发芽了、结果了……寒冷的冬季里,王碧望内心火热,头茬草莓可以采摘了,可现实又给他竖起了一道墙: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没有客源。
草莓一天天地长着,越来越红,王碧望的心里也一天天地着急上火。他发动亲人朋友帮助宣传,制作抖音短视频、发微信朋友圈,各种宣传手段齐上阵,终于慢慢吸引了一些客人。
“这里的草莓味道特别好,我们都喜欢吃。”前来采摘草莓的乌鲁木齐市居民李雪佩说。
梦想起步了,王碧望的妻子周小艳也辞去工作,和王碧望一起种起了草莓。“他是学设施农业的,我大学学的是动物医学专业,他管苗子,我养蜂防病害。”周小艳笑着说,这样的日子踏实而有希望。
王碧望夫妻俩在温室里培育栽种了香野、粉玉、红颜等19个草莓品种,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他们还制作草莓酱,虽然量小,但也吸引了一批“粉丝”。
“每天都很忙,很充实,也很兴奋。”王碧望说。
充实源于忙碌,兴奋则源于他的新发现。“现在的农业发展环境和以前真不一样了。”王碧望说,除了有农科所的专业技术指导,还有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帮助,让农业既有科技加持,又有政策扶助。
在与越来越多的游客交流中,王碧望发现,群众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游客刘晨乐说,周末一家人来这里采摘,既放松心情,又能收获美味的草莓,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放松体验。
这样的客户反馈给了王碧望莫大的底气和支持,他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的梦想更加坚定了。“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大环境持续向好,我很有信心。”王碧望满怀期待地说,梦,越来越近了。
“长”在田间地头的农技员
陈冀、张鸿彬
“现在枣树地里的活儿主要是给果树施肥、选芽摘心,对生长旺盛的枣头进行及时抹除,防止枣树疯长……”6月6日,在三师四十五团十六连,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员李留华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
李留华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十余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职工群众进行科学生产,帮助他们增收致富。他还积极参与团场经济林果种植规划,先后帮助种植户建立8个红枣示范基地、5个苹果示范基地和4个香梨示范基地。
在林果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李留华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苗木质量关,仔细向职工群众讲解苗木栽植方法和技术要领,定期跟踪检查苗木栽植质量,该团近年来林果苗木栽植成活率在90%以上。
针对种植户理论水平不高、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等实际问题,李留华先示范引导,后普及推广,指导职工群众大力实施果品标准化生产。在红枣、香梨示范基地“一对一”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每年举办林果修剪、拉枝、疏果、嫁接等各类培训班不少于30次。
每年冬季是果树修枝的最佳时节,李留华跑遍每一个林果示范基地,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进行示范,保证种植户听得懂、能上手,切实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全覆盖。
通过不间断、可持续的多形式技能培训,种植户种植的枣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种植户也更有积极性。为了更加快捷、便利地开展管理技术服务指导,李留华利用连队技术员微信交流群,及时分享果树管护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时解答种植户提出的技术难题,受到种植户的称赞。
四十五团的林果业以红枣种植为主,为进一步提高红枣质量,李留华将十六连10余亩红枣园作为种植示范园,先后带教20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使种植户看得见、学得上,带动周边连队职工群众更新观念,提高林果管理水平,起到了“培养一户、带好一片”的效果。
2018年,十六连职工梁占红承包红枣园26亩,由于经验和管理知识不足,红枣产量低、质量差。李留华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根据技术需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培训示范,帮助梁占红掌握林果管理技术。就这样,梁占红的枣树产量每年都有提升,2022年每亩红枣产量达到1000公斤。
同时,李留华坚持新技术引进研发与成熟技术集成推广相结合,大力推进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行增施有机肥,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提高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接下来,我希望能够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更多的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带动产业发展,让更多职工群众尝到依靠技术增收的‘甜头’。”李留华说。
稻虾田里话增收
杨俊钦、张婷
四师六十八团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陶志强在查看连队稻草工艺品(摄于4月24日)。 杨俊钦 摄
空闲时,四师六十八团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陶志强总喜欢来到田边,看着绿色的秧苗安稳生长,孕育着连队经济发展的希望。
陶志强是甘肃省敦煌市人,学的是农学专业。2009年8月,23岁的他响应国家政策,跨越1700多公里,来到地处边疆的六十八团工作,担任连队农业技术员。
刚来六十八团,陶志强不了解兵团,和连队的职工群众也不熟悉,下班后,同事们纷纷回家,只有陶志强一个人住在宿舍,思乡情切。
走出宿舍,陶志强在广阔田野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六十八团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他结合所学,开始刻苦钻研水稻相关农业技术难题。也正是在向职工群众传授新技术中,陶志强获得了信任,交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2014年,六十八团开始推广无纺布育秧技术,陶志强负责开展五连的试验。当时,大家都习惯使用拱棚育秧技术,即用竹片顶起的塑料薄膜育秧。陶志强发现,无纺布育秧技术有很多优点:无纺布透气性强,不易烧苗,且可多次重复使用,省去了竹片,成本更低。但是,由于不熟悉这项技术,担心影响育秧效果,大家几乎都拒绝了采用无纺布育秧技术。
“刚开始,小陶推广这项技术,大家都不愿意尝试。他很有耐心,第一年,劝说了包括我在内的10户职工尝试无纺布育秧技术。他几乎每天都待在地里。服务态度特别好,有问题一打电话,几分钟就会到现场解决。”五连职工葛章义说。
2015年,由于前一年用新技术育出的秧苗长势良好,不少职工群众主动找到陶志强,要采用这项技术。2016年,全连职工群众全部自发采用这项技术。
“大家越来越认可我。在交流中,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逐渐融入这片土地,跟职工群众也有了感情。”陶志强说。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2020年,陶志强被选为六十八团六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他开始思考,如何站在全连角度进一步发展水稻产业,带领更多职工群众走上致富路。
2021年,在陶志强带领下,该连新奇特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种下200亩水稻,并在稻田里养了小龙虾。当年8月,虾苗长成,连队举办稻虾节,连续两个周末,来自伊宁市、察布查尔县的1000多人前来参与。
“我在连队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连队来那么多人,私家车在公路上排起了长队。大人小孩下田抓小龙虾,小孩满脸泥巴,大家笑得合不拢嘴。人们踊跃采购小龙虾、螃蟹。那一年,我们种植稻虾田的职工,平均每亩地增收1500元。”六连职工谢兵说。
“通过举办稻虾节,很多人开始认可我们的稻虾米,当年20吨稻虾米加工好,半个月就被抢购一空,这给了我们信心。”陶志强回忆说。
为进一步美化连队环境,今年一开春,陶志强就带领职工在连队种植了丁香、节节高、菊花、鸢尾等,他们还把稻虾田路两边修整一新,摆放上小龙虾、骏马等造型的稻草工艺品。
陶志强说,他正在调整销售策略,尝试打开疆外更加广阔的市场。目前他打算与本地融媒体中心、网红合作,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六十八团六连,选购稻虾米。
《兵团日报》(2023年6月29日第3版)
来源:胡杨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