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选专业,到底听谁的?

2023-06-26 14:16:44 来源 : 腾讯网

选专业,到底听谁的?

这几天,网络上正为“报不报新闻”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有人说“快报考新闻吧,我的学生就业都还不错”。

不只是“报不报新闻”,每个专业可能都有这样的争吵,报不报法学?报不报社会学?报不报中文?网民的观点截然对立。


(资料图)

争论并不是坏事,真理越辩越明。但对于刚从应试刷题中抬起头来、正处于专业选择困惑期、一脸茫然的高中生来说,撕裂的争吵,情绪化的“口水”,可能只会让他们更加迷茫。

毕竟,这种网上争论,带入的并非是考生视角,而是夹杂着太多的社会偏见、过来人的“厌业”情绪、流行的专业鄙视链。

选专业这种人生大事,不能光靠口水战,也不能光靠专业宣传片中自我贴金的“鸡汤”。

选专业,别临时抱佛脚

其实,相比“报不报新闻”引发的撕裂和纷争,更值得关心的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教育。

“选择什么专业”这种决定自己未来职业的大事,早就该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临到填报志愿,才开始关心这样的问题,将自己的未来交给“别人的灵机一动”“他人的脑袋一拍”,未免有些随意了。

几年前,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考上北大考古专业,震动了大半个考古界。女孩崇拜的考古界权威樊锦诗教授专门写信鼓励她“静心读书”。

很多人特别不理解,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要报那么冷门的、清贫的、辛苦的考古专业?

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这就是她的喜好。她一直关注考古,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很清晰的定位。在这个充满茫然、诱惑、随机的考后“择业季”,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口,但愿这样有主见的故事能多一些。

当然,考古未必是其“最终热爱”“最终选择”的事业,但她起码在这个重要阶段,敢于去自主地做出判断,敢于在价值排序中,把兴趣和热爱放在更高的位置。

当然,把就业和“养活自己”放在最重要位置,同样值得尊重,甚至这会是多数人的选择,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是思考后的“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随。

上大学前,像这种有清晰发展方向的同学,并不是太多,这跟应试主导的“社会时钟”有很大关系。中学阶段的时间都花在刷题上了,答题竞技比拼分数,日常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去思考未来的专业,心灵很少有空间留给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

高考刚过,考场刚出,就被推到了志愿选择的时钟端口,这几天时间要做出关系未来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的重要抉择。所有问题都集中在这几天:新闻专业好不好?法学专业就业如何?学医是不是很辛苦?机械专业是不是过时了?

不只是中学生,甚至进了大学,职业规划教育仍然是空白:本科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不是必须要考研?最后随着“大流”走,让本来丰富多彩的大学“高中化”,将“旷野”变成了“轨道”。

什么叫“卷”?就是没有自己的方向,总在跟随别人的方向。

职业教育,要趁早

我们的中学,缺了职业规划教育这非常重要的一课。这种缺失,往往会给考生带来高考志愿填报季的迷茫、混乱和困惑,让他们在“口水”和“鸡汤”中无所适从。

其实,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就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新定位,即“三适应一奠定”: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奠定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基石。

文件要求在高中阶段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规划。可惜,应试惯性过于强大,高考指挥棒过于强势,“适应未来职业”的美丽设想并没有得到贯彻,高中的社会时钟里没有留给职业规划教育以时间和空间。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职业规划教育,小学是职业了解阶段,将两万多种不同的职业归纳为15个职业系列,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意识。初中是职业探索阶段,通过对农业、商业、通讯、建筑、文艺、医药、旅游等门类的一般职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点尝试选择职业。高中是职业选择阶段,集中学习学生自己所选择的一门职业课程。

瑞典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安排6至10周的工作生活定向实践。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参观企业,而高年级学生要被安排到某工作岗位工作一两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熟悉制造业、商业、社会服务等就业部门。

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外,还有走出校门的实践环节,即学生到企业实习三个星期。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有了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或许就不会到进大学前才问“我应该选什么专业”。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可能就不会把就业和赚钱当成“选专业”的唯一指标。决定一个人前途的,永远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努力,而不是某种专业身份。

没有什么专业带着必然赚钱的基因,也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你必然找到好工作。所谓热门和赚钱,只是世俗的成功学,在一个短时段的数据统计中制造的幻象。今天热门的专业,四年后可能就是冷门了,今天赚钱的专业,四年后可能就不行了。专业的“冷热”不断在变,而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不会变。

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热爱某个专业,那就果断去选择。

热爱是成就一个人最好的内驱力,在热爱中打开一个知识世界,在热爱中让自己思想明智人格健全。工作机会、体面生活、财务保障,是一个人努力的自然结果。牺牲自己的热爱,寄望于他人导向的专业“热门性”和“赚钱性”为自己未来保底,是舍本逐末。带着热爱去追求,初心有处安放,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关于选择,有一个著名的“麦穗命题”:

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他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大弟子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二弟子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三弟子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高考填报志愿,挑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也是在找“最大的麦穗”,试错成本很高。

随便听人忽悠几句就“报”或者“不报”,那是大弟子;犹犹豫豫总是不决,错过最好,那是二弟子。科学理性决策,要向三弟子学习,获得可靠信息,进行验证分析,再作决策。

这是经过职业规划教育,才会有的理性。有自己的规划和主见,才能避免“鸡汤”和“口水”的干扰,避免“被人一棍子打晕”!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选专业应该听谁的?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6月26日午间评论 2023-06-26 13:34:25